20241231 安不安
type
status
date
slug
summary
tags
category
icon
password
每日运动
01
读《生命之书》整一年了。
克里希那穆提讨论的冥想,是一种只破不立、放下一切的空寂,这种空寂之中可容纳万物,不被任何概念定义,所以总是能观察事实和本质。
但对绝大多数人来说,无法达到这个境界,历史上留名的圣人、大师总共就那么多,普通人占了绝大多数。
或者说,在绝大多数人的内心深处,根本就不愿意这样,因为他们想要的东西有很多,想持续拥有的东西有很多。
自己辛苦打拼来的,凭什么放下?
甚至克里希那穆提放下信仰的原因之一,也是源于他曾经的信仰没能持续给他安全感,没能成功救下他的弟弟,是绝境之后的了悟。
所以,对绝大多数没有走到绝境的人来说,或者说,大多数人一辈子也不会真正遇到绝境,他们想要解决的不是放不放下的问题,而是想要解决恐惧和不安的问题。
找到安全感,才是大多数人想要的东西。
02
对不同的人来说,能带给他安全感的东西也不一样。
有人的安全感来自伴侣,有人的安全感来自娃娃,有人的安全感来自他人的称赞,有人的安全感来自财富,有人的安全感来自权力……
这些能给人安全感的东西,都有一个共同点,就是这个东西能让人逻辑自洽,解决了一个自己认为恐惧的问题。
“我恐惧流离失所,买了房子就能解决这个恐惧,以后我就有安全感了”。
“我恐惧人性难测,只有娃娃能永远不背叛陪着我,抱着它我有安全感。”
……
当然,这些安全感的来源还有另一个共同点,就是他们都来自外界,都是“我”之外的东西。
换句话说,“我”把安全感建立在了外物上面,那此后,这个外物的安全与否,就成了我的新的恐惧来源。
有了伴侣怕跑,有了娃娃怕丢,有了荣誉怕骂,有了财富怕偷,有了权力怕错……然后用更稳固的安全感来解决这份恐惧。
于是,人生就一直在循环这个安与不安的过程,要上进,要赚钱,才能更好的守住这份安全感。
03
还有一部分人的安全感来自信仰,对某种思想、某种组织的信仰。
这种思想上的满足,能够让他们为信仰付出一切,不在意个人生死、外物得失,感觉上是一种没有小我,只有大我的境界。
比如一个人信善,就只做好事、散尽家财、以德报怨,无所谓自己苦不苦,在别人看来可能不理解,但是在他自己看来,那就是人生的追求。
能够做到这一步,是因为他们一开始忽略了一点,这些思想、信仰,对他们来说,也是一种外来物。
那不是自己的思想,而是别人的思想,甚至是经过很多人解读、歪曲过的思想,和创始人真正想要表达的思想完全是两回事。
把某种思想当做安全感的来源和把某种物质当成安全感的来源,本质上没有太大差别,都是不属于自己的东西。
04
安全感和安全感也不一样。
大部人的安全感,来自他人灌输的概念,尤其是历代产品经理和广告营销灌输进来的概念。
你去看那些所有需要你消费时间、消费金钱的东西,几乎都可以算作是广告宣传,都是在试图占领你的心智。
你本来吃馒头能吃饱,结果看到有人说吃面包更管饱、更健康,于是你的心智被他带入到了另一种场景中,去消费他的产品。
你本来住三环就挺好,结果看到有人说市中心房子有多便利、有多保值,于是你的心智就被他占领,从此脑子里总想着市中心那套房子。
你本来做点手艺挺好,结果看到有人说要读书、要学史才能过好人生,于是你的心智被他占领,总想着去书本上学点经验。
这些东西,都是别人在试图占领你的心智,因为他们占领你心智以后,能在上面有利可图。
05
少部分人的安全感来自有清晰自我认知后的自知之明,自己看透了别人营销的概念,然后选一种自认为合理的方式去生活。
你说吃面包更好,但我知道和馒头一样是面粉,进了胃里没什么区别,我有什么就吃什么,想吃什么就吃什么。
你说在书上学习经验更好,但我知道怎么学都能有经验,无所谓纸上的经验还是现实的经验,我都能学到东西。
看透那些营销宣传打造出来的概念以后,还愿意干这件事,还觉得自己的安全感建立在这件事上没什么不好的,自己也能接受安全感在一定程度上可能被破坏的结果,这些人算是活明白的,真正的有自知之明。
虽然达不到克里希那穆提所说的那种放下一切,但是他们的人生起码自己可以说了算。
而且,就算想要往克里希那穆提那个境界凑一凑,也必须迈出自知之明这个第一步,因为世界上多的是没有自知之明、被他人灌输的概念左右人生的人。
06
有句话叫“君以此兴,必以此亡”,放在这篇文章的语境下,也一样。
你一旦被贴上什么耀眼的标签,你成为了什么,此后你那个真实的自我就消亡了。
你可能是伟大的母亲、成功的企业家、知名的偶像、一地的恶霸……
但是,你是谁,你那个自我是谁?
别人眼中,你只是个标签。
你自己眼中,是不是也只剩下了标签?
是不是也自我催眠自己是个什么样的、已经被定型的人?
你是伟大的母亲,你就不能为了自己的娱乐去忘记孩子的成长。
你是成功的企业家,你就不能为了自己的爱好去改变企业的发展方向。
无论何时,你都得时刻提醒自己,做事要符合自己的人设。
如果不是,你不可能会为自己成为什么而自豪,而是会继续成为什么其他新的东西,继续在给自己找标签。
如果是,当你为自己成为什么而自豪的时候,就是真正的自我消亡的时候,从此活成这个自豪的标签。
这就是大多数人一生在追求的东西,成为什么,他们的安全感也建立在这上面。
大部分人在追求别人的成功模板,少部分人在追求自己定义的成功模板。
虽然感受上不一样,但都有某种成功的终局去想要成为。
对普通人来说,能够按自己想要的方式去度过一生,不被别人的定义和概念左右,成为自己想成为的样子,就已经很成功了。
07
于是,如果你想活的明白,不纠结内耗,真正需要思考的问题可能就这一个:自己需要的安全感到底是什么,到底为什么会把这个东西当做安全感的来源,是别人的灌输,还是自我的需要?
如果你能从根源上把自身安全感的问题想清楚,就不会有那么多的不安与内耗。
很多人持续不安,总是陷入内耗的问题,都是来源于既要又要。
今天张三说山里风景好,他想要,明天李四说城里交通好,他也想要,于是他想要风景好且交通便利的地方,然后遍地找符合自己需求的东西。
他唯独没有想过,既要又要的两个东西本来就是矛盾、不能同时存在的,他只是看到了别人的灌输,就全盘接受,然后奋斗一生去追求一个根本不存在的东西。
对普通人来说,能有自知之明,能想通自己脑子里想的那些东西都是怎么回事,人就不会有那么多的不安。
剩下就是去选择,自己究竟要安在何处?
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