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是你吃出来的
2024-11-26|最后更新: 2024-11-27
type
status
date
slug
summary
tags
category
icon
password

每日运动

notion image

01

思维是否健康,很大程度取决于获取到的信息是否全面客观。
身体是否健康,则很大程度取决于吃到肚子里的食物是否营养充足。
换句话说,人不是凭空活出来的,是自己一口一口吃出来的,吃进去的信息和食物,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如今的样子。
按目前的舆论和市场环境,很多信息和食材都不怎么有营养,导致很多人脑子和身体都带点毛病。
02
这段时间集中读了一些饮食有关的书,可以说绝大多数给出结论的作者,都像《深度营养》里的这张插图一样,为了证明自己结论的正确性,只选那些有利于自己结论的数据。
包括《深度营养》这本书的一些结论,也有很强的偏向性。
notion image
这些年关于食物对人体的作用,从早先的糖对人有益,到现在几乎全部建议戒糖。
脂肪、胆固醇,也从对人有害实现了对人有益的转变。
关于酒类,从有益健康,到只有红酒有益健康,到所有酒精都对人体有害。
感觉再过十几年,咖啡和茶这两个已经被证明对人有很多好处的饮品,也能找出一堆对人有害的证据。
关于饮食习惯,全谷物,高碳水,低碳水,生酮,高脂,低脂,地中海……每一种习惯都已经成为了主义,每一种主义都有很多信徒。
当然,每一种主义背后也都有很多生意。
对于各种主义,我有一条朴素的判断标准:凡是和生意挂钩的主义,都不该相信它完全客观准确。
notion image
03
之前在《科学》杂志上读过一篇文章,大概意思是,统计了这套杂志上关于实验结果的一些证明,发现这些科学家们,用绝对化用词的比例越来越高了。
这不是说明实验的准确性越来越高了,而是说明,科学家们越来越自负了,或者这些绝对化的表达是为了干预别人的购买决策故意给出的
因为科学的很多结论都是基于概率和统计的,不存在绝对的答案。
所以,基于对科学的尊重,我认为不存在哪种饮食习惯是适用所有人的。
人只能根据对自己的了解,选择适合自己的饮食,如果照搬别人定下的饮食内容,很有可能会有水土不服的症状。
04
读这些书,虽然很多结论都是矛盾的,但是也能发现其中的一些共识,我认为比较重要的是这四点:
人类身体进化速度没能追赶上科技、物质进化速度。
人吃食物,不是吃给嘴的,是吃给肠和胃,再用来给身体供能的。
高血糖负荷的食物对人弊大于利,容易患糖尿病及其他慢性病。
表观遗传学很多研究表明,人的饮食习惯、行为习惯,能反过来影响基因的表达。
05
一提到饮食,大多数书都得从老祖宗,或者史前人的饮食习惯开始说起,认为很多现代病都是现代加工食物引起的,再看看那些没有进入高度文明的地区,几乎没有这些现代病,要学习他们的饮食习惯。
如果是西方人写的书,还会大篇幅说老祖宗们爱吃生肉,原汁原味的食材保留的营养更多。
人能从单细胞到现在这么复杂,都是基因一次次修改和表达的结果,基因越来越复杂,人体结构也越来越复杂,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,和食物的相互适应,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。
但是工业革命改变了原有的食物构成和人的饮食习惯,而且几乎是瞬变,人的基因还没反应过来,对很多食物还没有进化出处理对策,导致无法完全适应这些现代化的饮食,才总是要闹点动静来提醒下身体别瞎搞。
所以,吃什么,怎么吃,得看基因喜欢什么、身体喜欢什么,而不是嘴喜欢什么、商家告诉你应该喜欢什么。
具体点就是,食物是吃给肠和胃的,嘴只管吃的爽不爽,真正干活的是肠和胃以及一个个小细胞们。
想要身体这个庞然大物安全稳定,就得琢磨着怎么能不耽误肠胃和细胞们正常工作,尤其要管住嘴这个东西,不要被那些香精、色素、添加剂糊弄过去,不让它们进去搞伤真正干活的小家伙们。
06
能让这些小家伙好好干活的食物,就是老祖宗们几千年来已经适应了的食物,那才是它们的任劳任怨的舒适区。
具体点就是,现代科技精加工之外的食物。
比如,葡萄糖是人体供能的主要元素,你可以让它们通过从食物加工得来,但是不能玩命往肚子里灌糖,因为细胞们习惯了团队合作,各自负责好提炼的每一个环节,你把提纯后的糖直接给它们,旱的旱死,涝的涝死,一批下岗,一批撑死。
更不该一下子不给供糖了,想切换成生酮功能,直接把原来干活的小家伙们全部废掉。
把他们搞死,以后就没有小家伙能管你吃进去的糖了,糖就会继续到处瞎转,搞死更多细胞,糖尿病和一系列慢性病就都冒出来了。
精加工的食物,从另一个角度思考就是,食材在进入人的胃里之前,增加了很多不确定性。
比如馒头,从把谷物磨成面粉,再到面粉做成馒头, 每一个过程,都有可能出现不安全因素,至于那些保质期长的食品,不确定性就更高了,每一个配料,你都无法确定它对你是完全无害的。
对于食品原材料之外添加的东西,我们可以说,抛开剂量谈毒性都是耍流氓,但是我完全可以一点剂量都不沾,没必要非得给自己找不痛快。
而且,原本还可以相信配料表是真实的,但是往年的315和最近很多对大网红的打假告诉你,哪怕大品牌,哪怕有权威来站台,配料表上的东西也不一定是真实的。
所以,从饮食安全角度考虑,人吃的食物,越是接近初始状态,被加工次数越少,相对就越安全。
notion image
07
基于这种“原始”饮食理念,我这段时间基本上不吃面粉制品,之前图省事,总是吃馒头、面条、面包一类面食,吃完了总是犯困,把主食换成了红薯、土豆、玉米后,很少出现饭后犯困的情况。
做菜也基本告别了炸、炒,不见油烟,以蒸煮和微波为主,调料也很少加,醋和生抽基本能满足我的调味需求,盐大多用来洗菜,做饭不放。
在这之前,我一直不喜欢吃辣和重口的原因之一,就是调料味遮住了食材本身的味道,我尝不出来食材有没有变质,心里没底。
也就是说,尽量饮食清淡。
现在我给自己调整的饮食基本是这样的:
早餐:一个玉米/红薯/土豆,2~3个鸡蛋,一杯牛奶/豆浆,一把坚果。
午餐:两个红薯/土豆,3~4个鸡蛋+蒸煮蔬菜(不挑,取决于菜市场有什么),一把坚果,餐后水果。每周随机选一天换成吃一斤肉,猪牛鱼鸡。
晚餐:不吃正餐,嚼一两根胡萝卜或者黄瓜。
这么一套组合,碳水、蛋白质、油脂、膳食纤维和一些微量元素,该有的都有,目前身体没发现有不舒服的地方。
08
关于适合中国人的饮食建议,如果只想要结果,看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》这一页就基本够用。
notion image
如果想要理解的多一些,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,可以通读这本书,再多学一点别的东西。
关于肠胃工作原理,可以看《肠子的小心思》。
一些有关饮食相关的术语和概念,可以看《边吃边瘦的营养书》。
关于身体如何健康,还可以看之前推荐的《超越百岁》。
这四本书都不是简单给结论的,而是教读者科学方法和思辨精神的,其他的大多数书都有这篇文章开篇说的那种偏见性结论。
表观遗传学,现在给出的很多结论都属于有因果,而不是强相关,比如锻炼身体、健康饮食能够反过来使基因表达更健康,或者唤醒一些沉默基因,感兴趣可以去翻《深度营养》这本书。
如果想深入学习了解,可以在微信读书app搜饮食相关书单,先不用管对错,看上个二三十本,正面反面的论述都去了解一下,慢慢就能有自己的判断。
如果想要了解自己身体需要什么,深入感受自己的身体变化,最好再匹配学习一些让身体慢下来的东西,正念、冥想、太极、瑜伽……
现代社会导致不健康的原因之一就是什么都快,越是这样,你越要慢下来,去安静观察那些没有变化的东西。
notion image
20241231 安不安 米哈游蔡浩宇AIGC创业公司曝光,前微软B站大牛加盟
Loading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