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《为人文教育辩护》
🗒️读《为人文教育辩护》
2021-7-2|最后更新: 2024-7-17
type
status
date
slug
summary
tags
category
icon
password
这本书的作者扎卡里亚是一个80年代从印度考入耶鲁大学的印度裔美国人,和之前读过的《精英的傲慢》类似,这是又一本有关美国梦的书。
notion image
80年代从印度到美国,作者对美国的教育理念是什么感受?
开放包容、多元文化,这片土地上的每个人都可以自由追逐自己向往的生活。
但是三四十年过去,这片土地上的美国梦竟然越来越趋于统一:学好专业技能,找个赚钱的工作或者创业,如果要避开什么的话,那就是避开华而不实的人文教育。
什么是人文教育?
在英文语境下,指的是素质教育、通才教育、博雅教育、文科教育一类偏向学术和精神内容,而不是学完立马能转化成生产力的专科学习。
原本人文教育是美国梦的主流,现在何以变得如此?
是社会环境,是有话语权的人多在宣扬精英教育,是教育越来越倾向于培养专科人才、倡导竞争、追逐财富,而非引导学生思考,去探索自己内心和未知领域,去创新、创造。
这是在一定程度上照抄亚洲的学习模式,唯分数论,学习一些应试技巧,死记硬背,这种模式不利于培养独立思考、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,中国的马云在评价中西方教育差异的时候也说过类似的话。
于是,作者作为过来人,在当下潮流指向尊崇权威、放弃思考的精英教育时,想要为人文教育辩护一下。
从作者观察来看,兴趣,职业,专业,是三码事。
虽然社会整体在崇尚精英教育,千禧一代也被称为自私自我的一代,但是年轻人还是很有人文精神,他们热衷公益,做一些不求回报的事情。首富盖茨和巴菲特也做了很多不求回报、不愿挂名的面向全人类的公益活动。
年轻一代会在慕课等网络公开学习平台学一些不能直接应用的课程,比如历史、哲学、心理等。
这说明很多人对于非实用教育,是有需求的,对于人文精神,是有向往的。
精英教育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学生对外探索的能力,人文教育虽然不能学了立马变现,但是它可以教会学生一些底层能力,在学生未来需要学习一些新技能的时候,能够应用这些底层能力快速学会。
作者总结人文教育有三大优势:
一是,可以锻炼学生思考能力,写作即思考,当把思考落在文字上,就可以清晰看到不清楚的概念和逻辑,反复锻炼,可以提升自己的思维严谨性。
二是,可以教会学生如何说话,这也涉及写作,但同时锻炼口头表达能力,如辩论、戏剧等活动,需要学生把思维准确展现给别人看。
三是,可以教会学生如何学习,不论未来工作是什么,大学的专业知识和真正的职场是脱节的,但是人文教育打下的基础可以帮学生快速学习掌握新职位的技能。
这个时代的人们,无论男女老幼,多没有花费足够多时间和精力反思人生、反省生命,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,对周围的世界和历史也没有足够的认识,自然也就不能提出深刻、广泛的认识。
而人文教育可以弥补这一点,帮他们拓展认知边界,寻找自己真正喜欢、真正需要的东西。
以上是我从这本书里理解到的作者想表达的东西,应该会有偏差,因为是按照一个理工直男的角度去理解他说的那些东西,放在几年前,我一句“文科生真矫情”就把这书扔一边去了,辩护个锤子,根本不给他开口的机会。
我常说,很多人根本就没想过自己真正需要、想要的是什么,他们所以为的需要,都是产品经理、自媒体博主给他们脑子里植入的概念,这些概念多是为了从他们身上获利而打造出来的,比如你买了XX就拥有了XXX的生活,那谁谁已经有了XXX的生活过的很好,你也可以的,拿钱来吧。
同样,所谓的世界主流,别人都这么干我也要这么干,也是一种植入的概念。
为什么别人都做一件事,别人都去买某个东西,你就要跟着去做同一件事?觉得买不到就是人生有缺憾?
很多情况下,所谓的学习,更像是一种权威服从训练,因为是哪个大人物说的,所以我们要全盘相信,然后只能在这个学说上进行二次解释,不相信就显得是个异类。
比如哥白尼的日心说在地心说时代就是个异类,你没事研究那玩意干啥,已经有权威说明了,你学着用就是了,瞎嚷嚷会把你自己搭进去的。
同样,现在占据话语权的,是自媒体,各路媒体,各种所谓的财富自由的精英、成功人士。在这种舆论下,你说人不该那么功利,该去学点人文教育,那你就是个异类,他会讥讽你,工资够花吗?房车买了吗?生病有钱治疗吗?……
这些精英企图以他们的成功来定义世间所有的成功,不能和他们追逐成功的方向一致,就是个异类,就该被钉到耻辱桩上,就是弱者,就是韭菜。
成功不该只有一种形式,如果非要定义一种形式的话,成功该是按照每个人想要的方式度过一生,而非唯财富论。
怎么找到自己想要的方式呢?
解放思想。学点人文教育,读些非功利的书籍。
环境是你的数据库 日入三千八,每天骗傻瓜
Loading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