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《在关系中认识自我》
🗒️读《在关系中认识自我》
2024-4-6|最后更新: 2024-5-3
type
status
date
slug
summary
tags
category
icon
password
年前读克里希那穆提的《重新认识你自己》,里面有一个说法,我们常说的“我”,是过去所有记忆和概念的总和,是一个已经盖棺定论的东西,有经验的局限性。
但是,活人咋可能盖棺定论呢,他是一直变化的,所以要意识到生活的变化,知道“我”时刻可以革新,才算重新认识自我。
这就有一个悖论,“我”既然已经被过去的经验和记忆局限住,那我对所有新接触到的东西,都会以“我”的局限性去解读,不可能得出新东西。
看见新东西过来,“我”就像在说“堂下何人状告本官”一样。
为了维护“我”的权威性,一定会用已有概念,去找一套能圆回来的逻辑,排斥新东西来挑战权威。
那么,我,如何才能时刻看清我自己的真实面貌,不被记忆里的“我”局限住呢?
照镜子。
我和我之外的万事万物的关系,就是这面镜子,通过外界关系真实的反馈,我才有机会看清我的真实面貌。
也就是克里希那穆提这本书的主题,在关系中认识自我。
通过与人、事、物、概念、标签等其他东西建立关系,我可以看到我在这段关系里的定位和表现,通过表现,我就可以看到“我”的真实样貌是什么样子。
前提是,我允许关系反馈给我真实,我不给关系这面镜子加滤镜,别人加的滤镜,我也要去掉之后再去看,不管美丑,我都接纳镜子里真实的自己。
但是,这很难,因为绝大多数情况下,关系于我的意义,不是镜子,而是提供安全感的避风港。
一个人孤独,所以要找人建立亲密关系。
想要的太多,所以要拼命赚钱都买回来。
换句话说,我只是想拥有和人事物的这些关系,并不希望这些关系是活着的、不可控的,来教育我做人、反馈给我丑恶的一面,而是希望借由可控的关系,证明我的良善、努力、健康、富有这些正面标签,需要别人高看我一眼。
这很贪婪,属于既要又要,既要好的标签都在自己身上,又要坏的标签都远离自己。
凡事都是一体两面,良善存在,说明一定出现了邪恶,不可能只要一个好的,把坏的甩出去。
往深里追究我对这些关系的追逐,会发现,是因为恐惧、因为不安,才会让我想要拥有,来给自己安全感。
为什么要找人建立亲密关系?因为我内心不完整,希望有人来补上缺失的那一块。
为什么需要那些外物和标签?因为我害怕俗世的眼光,希望用物质和身份来保护个人的安全。
拥有这些关系之后,这些东西又会成为我不安的根源,我会恐惧失去这些关系,再回到以前的状态,因而会继续追寻能让这些变得安全的关系,没有尽头。
倘若我本自具足,内心充实,还需要这些东西来证明自己吗?
别人爱咋看咋看,爱咋想咋想,我知道自己想要什么、需要什么就好。
这就是关系这面镜子的作用,我能通过镜子的反馈,去发现我真实的样子。
从这个角度看,我和我周围的关系,就组成了我的世界,或者说,组成了我希望的世界、我理解的世界。
我会根据内心的真实需求,去跟周围的人事物建立关系,如果我不敢洞察自己的内心,就会和很多伪人建立关系,一句话拐18个弯,每天猜猜猜。如果我缺乏物品上的安全感、世俗上的成就感,就会去想办法拥有房子票子车子面子,靠此得到他人的认可。
所以,不管遇到什么事,我都不该抱怨环境和身边的人,是我自己选择了这一切,我和这一切建立了关系,我才是一切问题的根源。
那,我能不能斩断一切关系,做一个出世的人呢?
不能。
想出世,就得定义什么是世,我不可能找到世的边界在哪里,只要我还活着,我就会不断和身边的一切建立各种关系。
没有关系存在,我也就无法存在,我不存在,我的世界也不存在,不存在的东西,也没法出。
有人觉得说,找个寺庙,找个宗教,远离城市,这就叫出世。
这不叫出世,这叫逃避。
无非是用一个更大的概念、定义、信仰,去掩盖自己不敢照镜子这回事,不敢直视真实的自己。人生不过百年,能糊弄过去就糊弄过去,没必要非去自找痛苦,这就是他们追求的佛系生活。
但是,你想自己的人生止步于稀里糊涂吗?
如果不想,那你还是绕不开认识自我这条路,在关系里认识自我,革新自己脑子里的认知,才有可能看清自己为何成为今天这个样子,以及自己究竟想成为什么样子。
如果说,人生有什么事最重要,那一定是认识自我。
我只有知道了自己是怎么回事,我才有可能知道别人是怎么回事,才有可能知道和我有关系的万事万物是怎么回事,才可能找到人生的热爱。
假如我连自己是怎么回事都不知道,那又凭什么觉得我懂了别人、懂了某件事呢?那只能是我的臆想,套用某套框架去猜测别人是怎么回事,不一定准确。
反过来想,那些动不动就说懂我、知道我是怎么回事的人,他连自己都没搞清楚,又怎么可能搞明白我是怎么回事。这种人对自己的理解不理解,完全不重要。
还是之前常说的那句话,多折腾自己,少嚯嚯别人,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,把自己折腾明白,比什么都重要。
赚钱不想卷,试试反着想给人当爹
Loading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