刻板印象有时候能救命
🗒️刻板印象有时候能救命
type
status
date
slug
summary
tags
category
icon
password
以前觉得,人怎么能有刻板印象呢,要一视同仁,要撇弃那些错误的观念。
但有些时候吧,刻板印象确实能救命,如果某个人给你的第一感觉让你不舒服,最好的选择,就是远离,那是本能在救你。
本能是怎么来的呢?
是长期在某种条件下训练的结果,某种人见多了,就会条件反射地识别出来同类型人,如果交给理性去判断,反倒容易出错。
什么时候让“刻板印象”做决定呢?
我是“卖家”,收钱的时候,我当然可以放下所有刻板印象,他给钱,我把事办明白,就足够了,他过去、未来、为人怎么样,和我没什么关系。
我是“买家”,我要花钱,投入情绪的时候,我当然要选让自己舒服的方式来,有些面相,有些言行,就是一看见就让人没有信任感,会本能远离,这种情况我还搭进去钱和情绪,那就成了花钱给自己找不痛快了。
有些人就属于一开腔我就会把他化为某一个标签的类型,我可不是什么老好人,不可能要干预他哪里做的好不好,要怎么改进,那和我没什么关系,直接用刻板印象给筛选掉,是对自己精力的最大程度保护。
刷短视频的时候,经常会看到一些大V,底下评论说他多幽默多好,但我看见的第一眼,本能告诉我他不是什么好东西,眉眼之间全是奸诈算计,我也没工夫去多去了解他一下。
不过,我的“刻板印象”模型也是在不断修正的,在反复接触过某一种人后,会形成新的“刻板印象”。比如,以前觉得信星座这种,把复杂的人简单归为几种类型的人,是脑子有问题,就该远离,现在觉得信星座的是没被社会毒打过的天真居多,可以适当接触。
现在是网络世界,一个人的头像、昵称、微信号,这种第一眼就能看到的东西,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他是什么人,非常有助于筛选。
比如,A开头的,基本可以断定为是低阶的销售或者微商,还在学着过时的销售课程。
“刻板印象”在《思考,快与慢》里可以算是快思考的一种。
相较于理性评判的慢思考,快思考能够综合个人以往经验,绕过慢思考做决策,不一定是坏事,只需要让慢思考意识到它的存在,在有必要的情况下进行干预即可。
有时候,我们觉得的好事,不一定是好事,我们觉得的坏事,也不一定是坏事,福祸相依,把时间线拉长,坏事也可能变好事。
 
昨天写的刻板印象不够具体,今天举2个具体的例子,看刻板印象这种本能反应到底有多有用。
第一个,在网上晒大额收入、张口闭口“轻松月入XX万”的人,一律当割韭菜的镰刀处理。
赚钱这事,从来都不轻松。
轻松的赚钱方法,都写在刑法里。
然后网上突然冒出来这么多轻松赚到钱的,还要把这种方法教给一群陌生人,哪有这样的好事……
开课教人赚钱,他是轻松了,学员可就压力越来越大了。
第一个几乎已经成为老韭菜的共识了,但依旧有很多没有被毒打过的人去上赶着被割,几千几万的学费交出去,才能记住天上不会掉馅饼。
第二个,张口闭口都是大项目、赚大钱,但公众号开着“文中广告”的。
不做公众号的可能不知道,文中广告长下面这个样子,我特意去打开广告开关截了张图。
就是在一篇文字中间插入一个广告,不会考虑你排版如何,随机插入,大概率会打断阅读流畅性。
notion image
对大多数普通公众号主来说,流量主收益占比很低,除非一些专门蹭热点的,用大流量来撸广告收益,就像头条、百家一类的自媒体平台一样,什么流量大写什么。
在公众号这么玩的还不算多。
虽然收入不多,但这东西影响阅读体验是实打实的,甚至可能插入一些不太好的广告,让读者花冤枉钱。
据我了解,真正有赚钱路子的公众号主,都没有开这个功能,一篇商单就能顶一年的“文中广告”展现,完全没必要牺牲用户阅读体验来加这么个广告。
所以,看到那些说自己能赚大钱的大V,谈着几十上百万的生意,张嘴闭嘴格局,但为了多赚几十块钱的流量收益就加这个广告的,我会严重怀疑他们赚钱、项目的真实性,也就一律当割韭菜的对待了。
我比较小家子气,总想着让这个公众号能赚回电费,还开着最下面,评论区上方这个广告,在体验上也有点对不起在读的诸位。
一部分赚大钱的老板,早就把这个位置的广告也关了,因为真的很影响用户体验,他们也不差这点钱。
没办法,我差钱,这个号都2岁了,也该自己养活自己了。
根据看广告这一点,其实还能衍生出来两个割韭菜的判断,明天聊。
先把这两个刻板印象放在脑子里,看其他公众号的时候可以留意一下,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被收割。
 
 
昨天写了2种一看就是割韭菜的所谓“大佬”,根据投放的广告,其实还有2种不是那么明显的割韭菜的“老板”。
第一种是,公众号推割韭菜的公众号或者微信
割韭菜的人,永远有流量焦虑,割完一茬,这一茬基本就都吓跑了,还得忙着找下一茬,于是他们玩出了新花样→公众号互推。
公众号互推分两种。
一种是,几个体量相当的公众号,一起写一篇推文,把几个人的公众号或微信都放进去,互相交换一下粉丝,这种推文大多以兄弟、好朋友相互称呼,实际上他们可能连好友都没互相加,只是在群里聊过一次天,介绍词都是各写各的。
另一种是,几个人凑点钱,找个接广告的号主去投放,还是那篇推文,还是那些话术,镰刀们都是兄弟,韭菜才是他们的“家人”。
为了增加吸粉率,他们往往还会在互推里加上抽奖,比如必须关注公众号后才会发抽奖码。
这种互推,不一定全是割韭菜的,有的是单纯想涨粉,但如果其中有一个是割韭菜的,那么为了避免损失,可以按照这一批全是割韭菜的对待。
和什么人一起玩很重要,和割韭菜的在一起出现,很大程度就决定了他们的变现方式,和骗子称兄道弟的人,底线能高到哪去?
其实现在的公众号互推,转化效率并不是很理想,毕竟通过公众号还是无法每次都直接触达粉丝。
于是有了另一种玩法,也就是第二种,朋友圈互推
现在的公众号互推,着急变现的老板,已经开始直接放微信号了,话术是“加我免费领价值XX的副业资料”,加粉率还算可以。
但效率还是略低。
于是他们又开始买别人的朋友圈广告,话术基本都是“推荐一个好兄弟,做XX的,加他领XX”,然后一个微信二维码。
重新定义好兄弟。
朋友圈互推玩的猛的,一天能看到好几个人同时在推荐一个人,割韭菜来的钱花的确实是痛快……
加到微信的好友,消息触达率就比在公众号要高,随时可以私信,在朋友圈还能晒高收入放大粉丝欲望。
一来二去,只要不删,早晚称为案板上的韭菜。
把这种反常刻在脑子里,看见大佬所谓的“兄弟”多想想,他兄弟赚钱怎么不带他,非得带一群陌生人呢?
遇到这种老板,不要急着拉黑,可以给他备注一个“割韭菜的”,看着他们每天表演,遇到新的镰刀的时候也能辨别出来。
想好好上网,先戒掉一些文字和符号教人赚钱
Loading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