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-04-14
|最后更新: 2023-7-13
交谈、书写、表达、沟通每秒都在发生,语言到底在我们的生活中承担着怎样的角色?在语言构成的思想社会里,翻译又做了些什么?而当机器接管过大部分基础翻译时,我们还需要学外语吗?4月14日,TEDx三里屯2018春季大会,王小川在他的演讲中一一给出了答案。
notion image
语言载知识和思考,而语言的割裂将带来文明的割裂
“在英文中有一句话叫做,Language is the carrier of knowledge and thought.语言是知识和思考的载体。”王小川开场即抛出这一观点,而我们不论是与人沟通,还是传播思想,都离不开它。但是在这个世界中,我们面对的不只是一种语言,而是有着大约有7000余种不同的语言,语言的割裂,最终带来的是文明的割裂
王小川聊起圣经中一则关于巴别塔的寓言故事:人类希望通过建造一个通天塔来与上帝对话,上帝却认为建造通天塔是藐视他的权威。因此上帝让不同人、不同民族开始说不同的语言。当人类沟通存在障碍,他们就失去了建造通天塔的能力。他总结到,“因此我们说,语言是人类在思想交流、沟通合作中最关键的一个环节。”
翻译打破语言隔阂,让文明产生融合、得以延续
而在现实世界中,“打破语言隔阂将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奇迹。这个打破隔阂的力量,来源于翻译。”王小川以阿拉伯的百年翻译运动为例,这场翻译运动,将当时被纳入阿拉伯领土的希腊、罗马的文献翻译为阿拉伯语。不仅让阿拉伯的统治政权更加稳定,为其民众带来更多的文化养分,更有意思的是,在中世纪末期,这些文献又经学者翻译为拉丁语传回了欧洲,让古希腊、古罗马的文化得以保留、延续,促成了文艺复兴的诞生,开启了500年的文化黄金时代。“这就是语言和翻译带来的意义,让文化、文明产生融合、得以延续
王小川表示,“翻译背后,是国际竞争力的呈现。比如在俄罗斯(前苏联)强盛时,国际上俄语翻译盛极一时。在今天英文翻译则更加普遍。”
虽然有了翻译,但是如今语言的隔阂仍然存在,阻碍着人类的交流和融合。”王小川解释道,“一方面,跨语言交流仍是少数精英人群的技能,而与大部分民众无关。比如年长一辈的人出国旅游时,仍面临看不懂、听不懂、不会说的困境;另一方面,在国际场合和技术领域,话语权仍掌握在英语国家手里。比如我们在写论文,检索核心学术信息时,仍需要使用英文——这使得我们极其被动。”
机器翻译为人类生活带来便利,让语言学习成为选修课
机器翻译这一领域的萌生,正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。王小川表示,“国外,谷歌、微软、Facebook纷纷投身这一领域;国内,搜狗、百度、讯飞也不甘落后。在今天,搜狗已经能做到61国语言的互译,并且在2017年国际赛事WMT中,获得了第一名。”
他进一步展望说,“我们有理由相信,在机器翻译领域,中国会比英语世界的国家做得更好”。原因在于今天的人工智能不只是技术活,还与数据收集和应用场景高度相关。“比起国外的秀肌肉,中国对于翻译,有更强的需求和更广阔的应用场景,我们需要用中文去连接世界。”
搜狗正一直在做这样的事情。一方面,在输入法、搜索中融合进翻译功能,让用户能直接通过中文,简单地跨国表达和获取信息;另一方面,翻译APP、搜狗机器同传、搜狗旅行翻译宝等产品的发布,也在不断补足学习、会议、旅游等场景下,国人对翻译的大量需求。“虽然目前机器翻译还存在很多不足,在信达雅上与人工翻译存在差距,但是我们已经开始逐渐享受到机器翻译给大众生活带来的便利。”
那么,回到最初的问题:“‘后巴别塔’时代,我们还需要学习外语吗?”在演讲最后,王小川给出了一种可能性,“外语学习将不再是强制性的,而会成为兴趣驱动行为,作为一门‘选修课’供我们选择——如果你有意愿去理解另一个世界背后的文化内涵时,可以去学习它;如果你只需要使用其进行日常交流时,则不需要再去特意学习——人们将被解放,新的文明将会产生。”
Loading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