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-04-23
|最后更新: 2023-6-21
成都商报独家专访张一鸣
来听听张一鸣的“速度与激情”
2015年4月23日 成都商报电子版
 
许多人都知道今日头条,但未必知道张一鸣这个名字。
他在众多的互联网创业明星中低调得不像话。可以这么说,这个许多人眼中的创业偶像,却没走过一天偶像路线。所以,外界对于他,也极少有标签。
他现在的合作伙伴、市场品牌副总裁林楚方,在还是《壹读》主编的时候,采访过张一鸣:“不得不说,张一鸣身上有典型技术男的特征。第一次见到他时一点都不觉得有意外,技术、宅、控、酷,就该是这个样子,甚至包括不修边幅。”
但他看到了这个未来伙伴的内核:“张一鸣腼腆地笑。但这个1983年出生的年轻人绝不是一个真正腼腆的人,也不是典型技术宅男,反而极善表达———前提是在他的疆土。”在那次采访中,曾任《南方周末》高级编辑的林楚方,得知张一鸣年少时也是《南方周末》的读者,“他还喜欢《南风窗》《杂文选刊》《小说月报》《计算机世界》《电脑爱好者》《计算机教育报》……”这印证了张一鸣自我评价为“重度信息获取症”的说法。
认识张一鸣8年的投资人王琼觉得他“谈到专业内容就滔滔不绝,对其他事情不愿意发言。”这给记者拟写采访提纲带来不小的心理压力。
他自己则鲜有对自己的评价。有记者问他:“如果让你自我评价,你会怎么说?”张一鸣最终还是回避了这次“自我评价”,只说“同事评价我”:“第一比较理性,第二在表达上略保守,但是目标挺高的。”
不过,这都挡不住外界对张一鸣的好奇。
记者的一位朋友想来听演讲———这位文艺青年此前并不知道谁是张一鸣。当她得知张一鸣就是创造出“今日头条”奇迹的程序员时,萌生了一定要来现场的念头:“没别的,就想看看聪明人是啥模样。”
究竟谁是张一鸣,究竟张一鸣是怎么样的张一鸣,也许你只有今天来到现场,看见本尊,与之对话,才会有属于自己的答案。
 

逃逸平庸的重力

“我的电量挺多,还能当别人的充电器”
成都商报:你的微博简介第一句话是:逃逸平庸的重力。这是对自己的总结,还是鼓励?
张一鸣:我觉得是鼓励。这是很久前写的一句话。不知你有没有看过《七龙珠》,里面有一个超级塞尔人的状态,就是你非常努力非常努力地变身一次,持续变身久了就不用变回来了,和“优秀是一种习惯”是同样的意思,你总是对自己要求很高的话,你就习惯这样做了。再举个例子,我们从小就知道,航天器要想围绕地球转而不受重力影响掉下来,就要达到第一宇宙速度,7.9公里每秒,但前提是你要先达到这样的速度。这都是逃逸平庸的重力。
成都商报:今日头条做起来不到三年,这三年当中,你有没有停下过脚步?你觉得现在自己的电量是多少?
张一鸣:有人觉得我是一个工作狂,我在工作的时候确实极其投入,而对我来说,我也有很多兴趣,工作之外,也有很自我的生活。如果停下来的意思是休息,或者不工作的状态,那我的事情还挺多的,思考人生、体验人生、学习探索未知的世界,都是我喜欢做的。因为总体有比较好的状态,从现在看,我的电量还挺多的,甚至还能当别人的充电器。
成都商报:都说今日头条做了颠覆性的事情,你觉得今日头条做对了什么?
张一鸣:我们做的事情,简单来说就是“帮用户获取信息”,之前也有很多人在尝试,我们只是比别人更认真。首先是认真思考,其次是,认真改进我们的工程技术、算法模型等环节。如果大家觉得我们做得还可以,就归功于我们更认真吧。
成都商报:今日头条有许多定义。张一鸣给它的定义是什么?
 张一鸣:一款基于机器学习的个性化推荐引擎。
成都商报:其实很多人之前都在做类似个性化推荐的事情,但都是辅助,今日头条把它做成了独立的东西,这是不是就是“做到极致”?你的性格中有没有“做到极致”这种因子?
张一鸣:“追求极致”有两个角度。同样一件事,你看到的空间是10分,然后你做到10分,叫追求极致,但你如果看到100分,你只做到60分,在别人眼里已经到极致了。
在看到事情的可能性方面,我比较幸运。同样一件事,有的人只看到新闻客户端,我可能看到的不仅是新闻客户端,还是信息分发平台,甚至不仅是信息分发平台,还是创作分发讨论的平台,还能覆盖不同主题和题材。
在这样的广度里,想做到极致就非常难了,即使把各部分做到比较好,也是非常有挑战的。我的标准确实比较高,但我以前做不到每件事情比别人好,所以,我越来越欣赏,那些在看到的空间里做到极致的人,也希望自己是那样的人。

别人对他演讲的评价

“都是干货,没有废话”
成都商报:字节跳动成立头一年,你几乎是把自己藏起来。即便现在,公司完成三轮融资,你还是很低调。你是故意这样处理的吗?
张一鸣:有同事曾批评我,觉得我露面不够多,接受采访不多,不爱发表演讲……但我明白,早期采用高调公关是没用的。所以,我有时会辩解:低调没问题啊,公司不也发展这么快吗?
其实,无论高调还是低调,都取决于对公司对产品对用户是否有益,和自己的心理需求甚至功利心无关。
回到你的问题,无论是我还是公司,现在确实需要更多地面向公众,需要让自己让公司被大家了解,毕竟累计有2.4亿人在使用我们的产品,有2000多万日活用户,是一个很公共的产品,我们有责任和义务让大家了解,这次来成都也有这个目的。
成都商报:在如今的互联网世界,似乎有一个明星光环在,很多事可以变得更便利。你有没有想过用自己的个人魅力来为今日头条做一些事?
张一鸣:从我的本意来说,我更希望让产品成为明星,因为产品是第一界面,每天都在和用户做交互,如果产品不好,个人再明星都没有用。当然,如果个人能起点作用,我也愿意。
成都商报:你此前很少面对媒体。还记得自己第一次被采访的情景吗?你会为接受采访做哪些准备?
张一鸣:第一次接受采访比较平常,是B轮融资之后,可以说的不多。一般来说我不会为采访做太多准备,如果和工作有关,我不需要准备,和工作无关,和我个人有关,也不需要准备,如果是其他我不了解的,就直接告诉人家,我不知道。
成都商报:许多人对你的印象是,说专业滔滔不绝,说别的沉默寡言。很好奇你愿意接受非IT专业记者的采访。
张一鸣:采访者是否是IT出身,我没有特别态度,虽然我在做IT相关工作,但我的身上和我的工作本身也不全是IT,太单调就会太无趣啦。我当然希望能碰到激发我思考的问题,而且只要对工作有益,我都会回答。
成都商报:还记得第一次公开演讲吗?你觉得自己口才如何?
张一鸣:我觉得演讲的本质,是把自己懂的东西,清晰地展现给受众,从而完成有效的沟通。我记得第一次公开演讲时还有点紧张,后来讲过几次,就好很多了。
我侧面打听过对我演讲的评价,比较多的是:都是干货,没有废话。但也有同事建议:一鸣,都是干货也是问题,你得多讲故事,多讲段子,这样观众更愿意听。我就反问他:是让我多说废话吗?对方无奈点头。我心里想:这对我好难啊……
一般来说我会为演讲准备一个题目,并理出演讲的逻辑,然后再列出要点,这次来成都也是这么做的,也是我第一次来成都做活动,一是因为成都是个非常有魅力的城市,哪怕我不是一个爱吃爱玩的人,也会有来的欲望,二是我知道成都商报的在本地的美誉和影响力。

回首去年6月

“感谢当年的那些批评者”
成都商报:在去年6月,你个人和今日头条都经历了一个非凡的月份。一是融资,身价;二是版权,官司。在那个月里你都想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?现在回头看,那是始料未及的吗?
张一鸣:一年前我们经历过一次高频度曝光,也有很多人批评我们,另外也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,了解我们,理解我们,支持我们,并和我们合作。现在,今日头条已经是一个平台,截至今年3月份,入驻今日头条平台开通头条号的内容生产者超过2万个,其中媒体、政府和机构约5000家,这里面签约合作的传统媒体达千家,这个数字每天都在攀升,我们要聘请更多的员工来响应开通头条号的朋友的诉求。
当然,我们又面临平台管理的普遍问题,这一点和微信类似,比如怎么处理头条号作者之间的抄袭等问题,我们实行了更严厉的版权保护策略,你可以在报道中查到。我们希望建立一个良好的版权保护生态,我们也努力用我们的技术———精准找到信息需求者,帮助内容生产者。
再回看去年6月,尽管有些意见是建立在不了解我们的基础之上,但也有些是中肯善意而且应该认真对待的,我们都耐心地倾听,并努力改善我们的服务,做更多说明工作。
所以,回头看,感谢当年的那些批评者,因为那些批评,让我们投入更多的力量,帮助内容生产者最快地找到自己的用户,我们未来还会开放更多工具协助内容生产者,比如广告。我们很清楚,只有帮到大家,才能帮到自己。
成都商报:所以你从未被批评者激怒过?能不能讲一件你情绪失控的小事?
张一鸣:我印象中没有被批评者激怒过,我希望能始终保持平和的状态。
情绪失控的事情?可能有记忆之前有,比如妈妈不给我足够的糖果?但这个得问我妈妈了。

怕不怕被复制?

“只有更多更充分的竞争,才能让行业整体往上走”
成都商报:在外界看来,互联网最容易的就是复制。成功之后,你怕不怕被复制和超越?
张一鸣:只有更多更充分的竞争,才能让行业整体往上走,而且只靠复制,是很难超越别人的,能超越别人的往往是善于创造的人,对能创造的人,我相信彼此会惺惺相惜。
成都商报:做管理和做技术,你目前更钟情于哪一个?换句话说,你是享受做一个创业者,还是享受做一个“程序猿”?
张一鸣:在以前,我更喜欢做技术,技术是我的爱好。但管理也变成一种广义的技术,尤其是随着公司的快速扩张,对管理的需求越来越强,我自己体验和经历的事情也越来越多,对产品和管理的兴趣上升得也更快,而且管理现在是我的职业。
我注意到你用了“程序猿”这个词,我理解的程序员哪怕是“程序猿”,他的使命都是解决问题,我愿意做这样的事情。程序员还有一个词叫“码农”,挺调侃的。
成都商报:你曾说自己是重度信息需求者。到现在还是吗?症状有没有加重?你如何面对海量的信息?如何面对无效信息?在今日头条之前,你最喜欢的媒体是什么?
张一鸣:一直都是,没有再加重,再加重就该吃药了,没准药还不能停。正是因为海量的无效的信息太多,才让我有动力制作今日头条。我的头条界面,就是我的阅读趣味,因为今日头条属于“越用越懂你”的产品,他已经能够满足我的多数信息需求。
在今日头条之前,我喜欢一切印着字的东西,很难说最喜欢的媒体是哪家。
成都商报:现在的张一鸣还孤独吗?听说你还保持着独处的习惯。你觉得孤独能给你带来什么?你能接受喧嚣吗?
张一鸣:我在朋友圈做过类似的表达,我说每天都有一段独处的时光,孤独感对人是有益的体验,于是被很多人引用。但我其实不是一个孤独的人,只是愿意安静下来,这样的习惯应该不是我独有,很多人都有吧?至于喧嚣,我确实不喜欢。
成都商报:许多人好奇,日常的张一鸣是什么样的?
张一鸣:日常的张一鸣肯定不是反常的。成都的朋友很快就会知道。
成都商报首席记者 潘媛
Loading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