罗振宇2023“时间的朋友”跨年演讲全文稿b
2022年12月31日20:30,深圳市龙华区的深圳书城,罗振宇“时间的朋友”跨年演讲如约而至。罗胖曾发下大愿望:跨年演讲要连办二十年。今年是第八场,也是变化较大的一场,罗胖首次离开体育馆走进书店,用22个好故事,为你讲述“这个思路有启发”。
以下是跨年演讲全文,与你分享。
01
空间、时间与葡萄酒
你好。我是罗振宇。现在,是2022年12月31日晚上八点半。这是“时间的朋友”跨年演讲第8场,也是倒数第13场。
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索尔·贝娄对书有一个定义,书是什么?书是广阔生活的保证人。
距离2023年还有3个半小时,我想请朋友们坐下来,在这么多“广阔生活的保证人”的陪伴下,咱们聚在一起聊聊天。今天晚上,我给你准备了22个故事,咱们开始。
故事1.《电动车与书店》
我要讲的第一个故事,是一个“补窟窿”的故事。这个故事给我的启发是:面对困难,有三种结果。最好的,当然是打赢困难,其次是被困难击败,但还有没有更糟糕的结果呢?
有。那就是被困难定义。
爱因斯坦不是说吗?咱别像精神病那样,“翻来覆去做同一件事儿,却期待能有不同的结果”。
做一点不同的事,老问题的新解法没准也就冒出来了。
今天接下来咱们可就这么讲了:
讲故事,讲启发,哪个对你有用,你就拿走哪个。哪个对你没用,你就先存着。
为什么今年我这么强调“启发”?因为我们面对的问题太新了。与其勉强拼凑答案,倒不如让自己修炼成一种“易受启发体质”。
所谓“易受启发体质”,就是能在他人的处境中,看到自己问题的影子;能在他人的答案中,找到自己的解题的线索。
我知道,你是这样的人。
故事2.《螃蟹与红酒》
第二个故事,是一个讲老实话的故事。
我建议你,可以先把这个故事讲给团队里的小伙伴,再把困难和挑战都摊到桌面上,认真分析分析,讨论讨论。只要还对未来抱有信心,承认当前的困难,保持希望,讲老实话,没有什么大不了的。
故事3.《甘地与糖》
讲老实话有没有更高的境界?我这儿还有一个故事。第三个故事,来自我刚刚出版的这本书,《启发》。这个故事是说,有一位母亲带着孩子去拜见印度的圣雄甘地。
唯一真正有效的策略,就是把思考的指针转向自己。 所以,今晚,请原谅,我只讲给了我巨大触动的故事,只讲自己身在其中、正在践行的道理。但这个故事给我的启发,还不止于此,而是“启发”这个词本身。
到底什么是启发?我听过对这个词最好的阐释,来自于一位教育心理学家,他叫杰罗姆·布鲁纳。他说:“人类的精神生活中最独特的一件事情,是人们会不断地超越所给的信息。”
故事4.《60秒与10年》
接下来,第四个故事,我讲一个10年毕业的故事。
天文学家卡尔·萨根给自己的《宇宙》写过一段题记:“在广袤的空间和无限的时间中,能与你共享同一颗行星和同一段时光,是我莫大的荣幸。”
谢谢你。
如果你自己,或者你身边的人也想坚持干个什么事,那我这10年收获的启发,其实就是王阳明说的那句话:“持志如心痛。”
长期坚持干一件事,还有一个好处,就是有些念头可以像种子一样种下,然后等着它慢慢发芽。
刚才这半个小时,我们讲了4个故事。它们其实讲的是,我们在艰难处境下如何自处的四种姿态:
不要被困难定义;
带着希望说实话;
带着实践讲道理;
带着痛处来坚持。
留个悬念吧:罗胖60秒结束了,那我去做什么?今天演讲临近结束的时候,也就是2023年,我第一时间告诉你。
02
改行、露营与“职业折旧率”
故事5.《建筑师与婚礼》
接着往下聊。今年得到做了许多场直播,有一个体感:只要一提到“35岁危机”“改行”“裁员”这几个关键词,大家的反应就很强烈。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,许多人在今年都想“动一动”,至少换一条赛道试试。看来,大家都想明白了:没有哪条道能一直走到黑了。
她叫袁媛,是一位科班出身的建筑设计师,在国内首屈一指的房地产企业万科干了4年的项目管理。但在2019年,袁媛做了一个非常任性的决定,从万科辞职,改行去搞婚礼策划。
有在雪山上搭出来的婚礼圣坛。
有在厂房里造出来的北非风情。
从袁媛的经历里,我得到的启发是:就是有这么一类人,他们不被身份标签限制,边走边打包无数技能和个人特质,可以灵活变换工种,同时不会浪费任何一段经历。
故事6.《天文学家与玫瑰》
我要讲的第六个故事,还是关于改行。不光女孩不听劝,男孩一样不听劝。
故事讲到这里,我得到了一个巨大的启发。重要的不是身份,而是内核。
正如科幻作家菲利普·迪克说的,“我不是很多,但我是自己的全部”。
我们身上最有价值的东西,不是证书和技能,而是过去一切经历的总和。
改行,不是承受损失,而是拓展生命丰富性的机会。送给你一句博尔赫斯的诗:“一朵玫瑰正马不停蹄地成为另一朵玫瑰。你是云、是海、是忘却,你也是你曾经失去的每一个你。”
2022年,如果你也在承受变化,也许,你其实是正在成为另一朵玫瑰。
故事7.《香帅与AI》
下面我要讲的故事,是一个狼真来了的故事,狼的名字叫:人工智能(AI)。
本来,我们以为,人工智能最多能威胁到那些做重复劳动的人的生计。但在2022年,越来越多的消息告诉我们:创造性的工作,比如写作,比如画画,也将不再是人类独占的地盘。
第一,对所有的人来说,数字技术改变了我们工作技能的折旧率,所以,应对挑战的办法就是去找到那些折旧更慢,更保值的技能。 第二,人到中年,怎么能顺利转行?我给你一条转岗转行的原则:迁移到技能相近但趋势向上的岗位。
故事8.《露营与英雄归来》
下面我要讲的第八个故事,是一个“英雄归来”的故事。
这就是我从露营游戏中得到的启发:我们最珍贵的能力,是让自己永远保有从内核出发的能力。你的价值,将只取决于:你的内在到底包含了多少丰富性。
今天是2022年最后一天,我想邀请你做一件小事,也许只需要花一分钟。咱们能不能别忙着立明年的flag,先对自己来个灵魂拷问:回归内核,我到底是谁,我到底拥有什么?
首先是挑战。
对一个人到中年的乐器初学者来说,挑战几乎是无处不在的。每一个音,每一个节奏,每一次左和右、手和脚的配合,都是巨大的折磨。
然后是努力。
练乐器的好处是,练一遍和练十遍就是不一样,自己的投入度是唯一的变量。
最后是成就。
一旦弹会了一首曲子,真是好啊。那种成就感,甚至不需要观众和掌声。自己有进步,自己就知道。
在学钢琴的过程中,我突然理解了自己,我需要的,不是什么别的东西,就是“挑战—努力—成就”这个铁三角。
只要这个铁三角在,我就在。我也可以是自己的英雄。
不知道它对你,是不是也会有点启发?
今晚,我就献个丑,给大家弹一首。
这是久石让的《天空之城》。
祝你也能用自己的禀赋、偏好、机遇,搭建出一座虽然不完美,但是独属于你自己的“天空之城”。
03
微雕、剧场与听诊器
刚才咱们讲了很多转行的故事。但如果你不打算转行,就在原地扎根,原地不动,资源就有限、惯性就强大、竞争就激烈,但你又觉得需要一些变化,那该怎么办呢?
我这也有三个故事。
故事9.《“10万+”与微雕》
先说一个“吹毛求疵”的故事。
给你看一篇文章。这是公众号“GQ实验室”的一篇文章,名字叫《红了!》。标题很朴实吧。
就这样的短句,一共150句。要凑这么多,还挺不容易的。
我算是多年的老文字工作者了,这样的文章,结构是既定的,文字也不错,搁我手上,我是改不动了。你让我提建议,我顶多说,让设计师在排版上再想想办法。
匠人精神?敬业精神?不。我心里当时就冒出来一句话:“以一般人的努力程度之低,根本轮不到拼天赋。”
“微雕”,是2022年我特别想致敬的一个词。
如果你在未来一年,有什么时候觉得自己没招了,不妨看看“微雕”这个词。
你可能会觉得,这不就是“内卷”吗?当然不是,内卷是低水平的复杂化,是你用这招,我也用这招,大家互相耗着。但微雕,是总能找到下刀的新角度,它们不在同一个作业面上。
这个故事,请那些想做事又觉得困在原地的朋友收下,在内卷的尽头,请试试“微雕”。
其实不仅是在事上可以微雕,在人跟人的关系上,微雕这套打法,照样有启发。
故事10.《听诊器与博尔塔拉》
下面,我就给你说一个“抬杠”的故事。
今年我听北京协和医院的陈罡医生讲过一个小事儿。协和医院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,就是在把听诊器放到病人胸口之前,要把听诊器的前端用手焐热,再放上去。为什么?为了不让病人觉得突然被冰了一下,不舒服。
我的启发在这里:
所有做成的事,都建立在良好的关系上。所有的良好关系都建立在人和人之间的信任上。而所有的信任都建立在真实的触点上。
除了信赖抽象的科学和系统,我们还有一个简单的接口,就是飞机上的空姐,她镇定自若的笑容,就是一种当面承诺。
六哥和博尔塔拉读者
正如六哥自己说的:“我深化这种关系,是为了推广;而推广,也是为了深化这种关系。”
关系是有魅力的。
但你说他能对每个读库的用户都这样吗?能跟每个用户打电话吗?能跟每个用户吃饭吗?
当然不能。但你只要制造了这样一个真实接触的触点,其他人看到之后,就会觉得心头一暖。就像我们看见一个人家庭美满,就像我们看见一个人和同事关系融洽,就像我们看见一个人和生意伙伴能处成朋友,我们就会对他多一分信任。
所以,很多做品牌营销和服务业的朋友,经常懊恼资源有限,能做的动作有限,能覆盖的用户有限,那不妨可以试试,咱不多做,就设计一个能推进深度关系的触点,看看会不会有不一样的效果。
故事11.《话剧与常识》
2022年,我们的天空中,经常若隐若现地飘着三个字,“不许动”。
这是一个艺术家想方设法养活剧团的故事,但我的启发不在这里。
当约束条件真的来了的时候,当商业环境正在剧烈波动的时候,当我们只能“原地不动”的时候,我们还能怎么办?这是易立明的故事给我的最大启发:创新的空间,就在脚下。
刘润老师曾经讲过商业演化的一个基本规律,把更丰富的东西,以更便宜的价格,用更方便的方式,交到用户手中。
商业演化,最重要的变量就是这三个要素。你看这三个要素,哪个跟高、大、上、广、阔、远都不必然相关,哪个都是可以从手头做起、就地做起的。
我们对照检查一下:
价格能便宜点吗?易立明导演做到了。过去一张话剧票,少则五六百,多则上千。但在大华,一两百也能看一场不错的戏。
能更方便一点吗?大华的戏,不用提前两个月抢票,拔腿就能去看。易立明也做到了。
能更丰富一点吗?无论是剧目,还是观剧体验,易立明也做到了。
04
绿道、操场与“保链护土”
前面,我们的故事,有的讲的是“变和不变”,有的讲的是“动和静”,接下来,我们聊一聊“远和近”。
故事12.《故乡与魔法》
先从这个新闻入手吧:
苹果正积极寻求将供应链从中国转移到亚洲其他国家。
什么是保链护土?
保链,好理解,就是保护产业链。保的是GDP数字的增长,保的是国家产业结构的完整,保的是大国的竞争优势。
曾航说:你意识到没有?中国就像一口大火锅,里面的元素越丰富,味道就越好,创造性就越足。里面没有任何一样东西是真正多余的。
关于中国新能源的发展,马一峰有一个说法,叫“用魔法打败魔法”。
还是回到这条新闻:苹果正积极寻求将供应链从中国转移到亚洲其他国家。
我自己从这些宏大话题中得到的启发,就是约翰·多恩的那句诗:“没有人是一座孤岛,可以自全。”
诗人还说:连一颗小石子被冲进了大海,都是整片大陆少了一点点。
今天看来,这不是什么诗人的比喻。
善待每一个人,保卫每一个局部,方能护得这众生周全、山河无恙。
故事13.《快餐店与星辰大海》
刚才我们讲了一个“保护附近”的故事。
汪国玉说:“附近的老百姓需要什么,我就尽可能满足他们什么。”
这是一个极其朴素的逻辑。
人类学家项飙提醒我们说,“现代社会有一个趋势,就是附近的消失。”
故事14.《绿道与眼前人》
我们再来说一个和附近的人“搞关系”的故事。
左右滑动查看更多
原来,跟学生跑步也好、吃饭也好、面批也好,都是为了实现这个“全过程深度浸润”。全过程,就是一个也不能少,一刻也不能停;深度,就是不能流于表面、皮毛;深度浸润,就是要用人和人之间的真实关系,多角度地润物无声、春风拂面。
没想到吧?中国最好的大学,正在往这个方向努力。
正如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的,学校是什么?“创建学校的目的,是将历史上人类的精神内涵转化为当下生机勃勃的精神,由此引导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。”
这个故事给我的启发是:不仅是教育家,所有要经营星辰大海的人,其实入手点不在远方,而是每一个眼前的、具体的人。
我想说的是:你看,只要拆除一点围墙,只要增加一些连接,“星辰大海就在我的附近”。
其实,我们每个中国人的家乡,附近都会有一条河。这条河流从你脚下出发,悠悠延伸,一路壮大,最后一定会通往远方,终汇大海。
05
麻雀、小店与“数字化勤奋”
故事15.《投资家与小草》
接下来的第15个故事,我要讲的是一个大投资家追逐“蝇头小利”的故事。
而你跳出来,往整个市场上看,谁在创造真正的价值呢?除了那些参天大树之外,还有更多的小花小草啊。
大投资人把目光投向这样的小店,让我想到了儒学大师马一浮先生写过的一句诗,叫:“已识乾坤大,犹怜草木青。”
关于这个问题,36氪的CEO冯大刚老师告诉我:这是因为,数字化正在改变中国商业的底层土壤。
你看,滴灌通,要的不是什么参天大树的未来,要的就是小草们的今天、明天、后天、每天生长的一部分。只要算得过账来,就能投资。
数字化水平越高的地方,就越容易聚合资源。在资源越丰沛的地方,你当然就越能做成自己的事。
故事16.《奶茶店与女主播》
讲到这里,有人可能又要问了:既然数字化的普及程度已经这么高了,那为什么开店还是有赚有赔?小店要想挣钱,有什么秘诀吗?
下面我要讲的这个故事,就是一家挣到了钱的小店的故事,它来自一种中国土生土长的饮料:奶茶。
你可能会说,这是不是个特例呢?熟悉这一行的营销专家小马宋告诉我,奶茶店能挣钱的秘诀,就在于老板和老板娘的全情投入。甚至对于很多大的连锁品牌,在审核加盟资格的时候,这是一个重要的条件:老板夫妻至少要有一个人得常年在店里盯着。
只有老板或者老板娘亲力亲为,才能赚到钱。
比如这位:
北京电视台原来的节目主持人王芳(@主持人王芳),她从2020年开始在抖音直播卖书,第一年8个月的销售额就达到了2亿多元。2021年7月,王芳一个月带货超过1亿元,比一些中小出版社一整年的营收还高。
王芳自己讲,以前做主持人的时候,总觉得45岁就该退休了。
她绝对想不到自己46岁的时候,一年要干200多场图书带货直播,每场都是4个多小时,有时晚上还要加播其他商品。
以前电视台的金嗓子,现在经常是哑嗓子。
面对王芳这样的成功者,我的感受只有五个字:“羡慕,不嫉妒。”
在数字化系统中干活,每一个动作都被记录在案,每一次努力都被系统奖赏,这就像鞭子一样,抽得人根本就停不下来。
先别问能不能挣着人家的钱,先问问能不能吃得了人家这苦。就冲人家吃的这份苦,你说嫉妒个啥?咱只能服啊。
我把这种现象,称之为“数字化勤奋”。
你就想想,今年在数字化平台上做事儿的那些大名人,罗永浩、俞敏洪、张兰,他们哪还是那种传统大老板的样子?谁不是工作时间超长、工作强度超大的“数字化勤奋者”?
讲到这里,我又获得了一个启发:
成角儿之后,还得接着“挨打”。
故事17.《何帆与麻雀战略》
今年,我还从经济学家何帆老师那儿听说了一个词,叫“麻雀战略”。
《史记》里有一句话,我们都很熟悉:“燕雀安知鸿鹄之志。”
一直以来,我们都是崇拜鸿鹄,看不起燕雀的。但何帆老师却说,2022年,我们更需要学习麻雀的战略,应该是“鸿鹄安知燕雀之志”。
麻雀走的是一条完全不同的路:它迎难而上,主动进入人的地盘,根据人类生活的变化去调整自己。爱因斯坦曾说,能够做出改变就代表聪明。他没有想到,这句话是在表扬麻雀。 这就给了我一个启发:经济生态系统已经变了,旧的物种会消失,新的物种会崛起,未来的新物种很可能不是恐龙和鲸鱼这样的庞然大物,而是像麻雀这样能迅速找到新的生态位的聪明物种。
06
移形、换景与“作品意识”
故事18.《小白菜与植物店》
前面两部分,在远和近之间,我强调了近的价值,在大和小之间,我强调了小的价值。
小白菜旁边写着:“这两个月,我们爱过。”
西红柿旁边的牌子上写着:“可炒可煮,可盐可甜,生活把每个人都练成了多面手。”
包菜旁边写的是:“宿命给了我千层铠甲,我分一层护这山河无恙。”
他在《长物志》里讲:“石令人古,水令人远。”
也就是说,任何一个东西,我们都可以换一种卖法。
再给你看个例子。
这位是我的前同事,大橙子。
很简单,大橙子卖的是“月下发财树”,他在树下放了一个黄色的小圆片,花盆上还写着“月亮与六便士”。对这个世界进行重新编码,就是很好的创新资源。
所以,做产品的朋友们,明年开年不要停,如果又想创新,又觉得资源有限,不妨往这个方向想想。在产品上加一点点小创作,就能完成一次小创新,你说这事是不是挺值得干的?
故事19.《山与召集人》
接下来,我来讲一个“一刀两断”的故事。
因为,我采访了“这有山”项目的总负责人吕兴彦,他告诉了我,之所以能做成这样的背后的心法。
这套心法有启发。
吕兴彦给自己定了三个规矩:
第一,团队里坚决不招有Shopping Mall经验的人。
第二,他自己是一个老招商人,但是他却放弃了对招商工作的参与,全部交给年轻人。
第三,购物中心型的品牌能不招就不招,连锁的尽可能不要。
不要行业里的人才,也不要行业长期摸索出来的方法,甚至连成熟的连锁品牌也不要,那你还怎么做一家Shopping Mall呢?
答案是:吕兴彦从一开始,就不想做一家Shopping Mall。
掀开他的底牌一看,同样是长春市市中心的一个商业综合体,别人拿到手只能把它做成Shopping Mall,而吕兴彦要做的是“人造景区”,更准确地说,是“3-24小时都市短期度假目的地”。
这给我带来了一个重要的启发:我们做的事,也许无法选择;但是我们对接的传统,可以选择。
千万不要小看“选择传统“这件事,它真的可以导致我们手头的事,失之毫厘差之千里。
日本设计师原研哉就曾经分析,为什么欧系车老要强调发动机,日系车老要强调乘坐体验?因为欧系车替代的是马车,日系车替代的是轿子。你看,看起来做的是同样的事,但对接的传统完全不一样。对应的结果也不一样。
这些老师,都是蔡元培请来的。
那兄弟我干得似乎也还行啊。这些老师,是我请来的。
哈哈,差得还远,我继续努力。
在这里,我也强烈建议你,不管你做的事多新,回头看看,带着自己的问题,找到最适合你的传统。
每一个传统的认领、选择,都意味着你做事的方法、做事的重点和做事的边界,不一样。
而创新就在其中。
丘吉尔不是说了吗?看得见多远的过去,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。
故事20.《村庄与作品》
一个有野心的人,还能怎么干活?
接下来,我给你讲一个“烦人”的同学的故事,这个人是我们得到高研院同学。他叫黄加伦,是广东汕尾市东尾村的驻村第一书记。
在黄加伦这样的创作下,东尾村从一个贫困村摇身一变,成了一个国家3A级旅游景区,全年游客量达到了500万人。
顺便提一句:得到同学啊,尤其是高研院的同学啊,千万不要浪费你的同学。你看黄加伦这学上的,是不是太值了?
故事讲完了,这似乎是一个聪明的扶贫干部的故事。但他给我的启发,是黄家伦说的这两个字:“作品”。
什么是作品?
是要像燕子衔泥、小鸟做窝一样,一根树枝、一根草,聚集我所有的资源、我的意志、我的创造力、我的独特表达,一点点搭出来的一个独一无二的东西。这是我对这个世界的编码,这个创作过程,就是做作品。
《李诞脱口秀工作手册》里有一句话,他说,“像疯狗一样去占有,把世界据为己有的办法只有一种,就是把它们变成自己的创作。”
把世界据为己有,怎么从一件小事开始?我的同事李倩给了我一个启发。
她今年上了一个书法培训班。
没错,当你带着创作的心,再来看这个世界,你会发现,整个世界都不一样了。
07
舞蹈、emo与“内在节奏”
我知道,此刻很多人关心的是明年会怎么样?宏观经济怎么样?全球通胀的压力有多大?俄乌战争还打吗?美国人还要和我们脱钩吗?中国的哪个领域会被卡脖子?
坦率地说,这些问题,我和你一样,没有答案。
我也不相信,这个世界上的某个角落里,有关于这些问题的特别确切的答案。
我能做的,就是准备几个故事,看看这几个故事能不能启发到你:当未来没那么容易看清楚的时候,当下的我,可以怎么办?
故事21.《舞蹈与典礼》
先说一个任性的故事。
有一家互联网公司,创业两年,买卖还没做多大,先立了三条规矩:
第一条,不卖广告。互联网公司最容易获得收入的来源先断掉。
第二条,不卖永久会员。你要用会员功能,只能一年一年续费。
更任性的是第三条,不融资。有投资人喜欢他们的产品,上赶着给钱,都不要。
听完这句话,我有一种开了脑洞的感觉。在“奔跑”之外,原来我们还有“舞蹈”这个动作可以选。
奔跑,追求速度和胜利,但是它不会是新的东西,不过是更快地走。越想跑得快,就越要遵循标准的跑步动作。
而舞蹈,虽然看起来慢,但它有另一种内在追求,追求过程好看,追求结果创新。
在这个视角下,“快还是慢”“大还是小”“激进还是保守”,这些我们脑子里常见的标尺就不太适用了。衡量一个创业公司,原来还可以有一个标准:你是不是能够按捺住盲动的冲动,按照自己认定的主题,做精彩的原创动作?
这下我们就能理解浮墨笔记,为什么这也不要,那也不要了。一个舞蹈者,在意的是自己的轨迹和节奏,而不是把一切有效动作全来一遍。正如泰戈尔说的:“美懂得说:‘够了’。而野蛮吵着闹着还要更多。”
所谓的研发,就是他们摸索出来,一场开学典礼,必须符合以下六个要素。
它们分别是:仪式感、参与感、教育主题突出、激动人心、出人意料和30分钟。
李希贵校长管这些词,不叫“规定”,而叫“要素”。
这是我今年特别受启发的一个点。所谓“舞蹈”,就是这么八个字。前四个字,叫“法度谨严”,得有规矩有约束有边界,但是还有后四个字:“变化出奇”,请放开来创新吧。
如果在未来的一年,你特别想做一个野心勃勃的创新者,也可以试试这套方法:给你自己的创新先设计一套要素。
这套要素最重要的来源,是自己已经验证过的成功经验,而不是这山望着那山高,羡慕别人的成功经验。
有了这套要素,你再也不会只有标准,没有变化,也不会像扔骰子一样,创新的结果只能是听天由命。
你的创新就会有根基和方向。
2023年马上就到了,盯着“舞蹈”这个词,当你暂时看不清未来,暂时搞不清目标的时候,不妨让我们记住那句话:“不只有奔跑,还可以舞蹈。”
故事22.《导演与群像》
好,刚才这个故事,听着像一个富二代的故事,不受什么苦、不遭什么罪就把事给干了。
咱们最后再说一个苦命人的故事。
2022年,有人把心情不好,叫做emo。我说的这个人,真的就叫emo —— 张艺谋。
坦率地说,2022年,我们满脑子被各种各样令人沮丧的新闻填满了 ,以至于我们差点忘了,年初,在立春的那个晚上,张艺谋给了我们那么璀璨美好的冬奥会开幕式。
还记得那天晚上,有一句刷屏的赞美,叫“你永远可以相信张艺谋”。对,高手的标志,不是石破天惊,而是表现稳定,每次出手都能交付一个水准之上的作品。
那天晚上我还突然意识到一件事,张艺谋多大了?
72岁。
这是一个特别令人震惊的事实。
72岁都可以算是我的父辈了,我可以管他叫一声叔。我谋叔奋斗在一线,挺让人心疼的。张艺谋在冬奥会筹备期间,一天只睡三小时,一天只吃一顿饭。每天睁开眼睛就投入工作,没有任何娱乐活动。开会也是车轮战,所有的项目组都熬他一个人。
你说,是不是一个劳碌命?
你听起来,我好像在讲一个老当益壮的励志故事。
其实不是,关于张艺谋,也许你还应该了解以下事实:
上世纪70年代,张艺谋还是咸阳国棉八厂车间工人的时候,就在苦练摄影了。攒了三年的钱,买了人生中第一台相机,那时候他都不知道什么是北京电影学院,但他知道咱们中国人一个最朴素的道理,叫“技多不压身”。一个本领,能干什么,不知道,先练着再说。这一级铺好了,下一级台阶自然浮现。
从1984年出道以来,他几乎是以一年一部的速度在拍电影,这个节奏一直持续到了今年。
《张艺谋的作业》的作者方希,私下问过张艺谋一个问题:你为什么不憋一憋,别以这么高的频率出作品?人家卡梅隆拍《阿凡达》,就是12年磨一剑,出来就震惊全世界。
张艺谋的回答是,他需要珍惜时间,他不可能让自己闲着。他抓住头发丝儿似的机会才能到今天,不可能说,给自己放个假,或者说,默默地去用功,用十年去准备一部作品。
方希老师对张艺谋有一个评价。她说,世上的人,有的人老实、有的人机灵、有的人有天赋、有的人平庸。在这四个象限里,张艺谋占了两项,老实,但有天赋。
这一点,我们确实比不了。
但是,我们可以学习张艺谋的做法,放在自己身上,变成我们自己的一种策略。
张艺谋,著名导演,一直在干活。这就意味着,他时刻准备着自己的状态。客观上说,他就始终处于重大项目候选人的名单上。张艺谋未必本意如此,但是像冬奥会开幕式这种全球瞩目的项目,不找他又能找谁呢?
你想,当一个人每一分钟都在琢磨着怎么做好手头的事,常年如此,那他脚底下的桩就垫得比别人都高,一有事儿你就看得见他,而且,只看得见他。
我从张艺谋身上得到的最大启发是这么一句话——经营好自己的现在,等待未来向我飞奔而来。
过去我总觉得,未来是未来,现在是现在。未来之所以有价值,是因为我们可以通过努力,让它变得和现在不一样。所以,未来是想象和规划出来的。但是,现在,我有个新的感受,说白了就是,未来是什么样子,跟规划的关系不大,它更多是通过做好手头的事来实现的。
一位导演,拍好手头这一部电影,有了票房,有了业界的口碑,下一部的片约和机会也就来了。
你在单位做好一件小事,哪怕只是接待一位客人,流程严谨,礼貌周到,也会被看成工作能力强的表现,下一个机会也就随之来了。
所以,未来是什么?未来只是我们现在做的事情中某个因素的展开。从这个意义上说,现在就是未来。
此刻,我正站在深圳书城。
前不久,我们和在这里工作的人聊了一次天,也认识了几位朋友。给你介绍一下 ——
周嘉,26岁,图书导购员。他还是一位智能家居的极客。自学编程,把家里十几种电器都集成到了一个系统里,可以智能调控。
王海霞,37岁,书城的团购专员。她在独自抚养一个六岁的孩子,为了帮助自己和帮助朋友,自学了很多心理学的书和课程。今年,拿下了心理疏导师证。
张浩龙,27岁,书城商业运营中心的主管。他的副业是室内设计,业余帮朋友设计了十几套房子。此外,他还在玩钢笔画、油画、毛笔字和篆刻。
练文娟,38岁,快餐店的店员。她喜欢跳钢管舞和爵士舞,舞龄5年,曾经在家族的聚会上给上千人表演。
陈家政,28岁,物业管理员。他今年考上了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专业的在职研究生。他说,我也没想好,读这个有什么用,反正把时间花在学习上总是没错的。
这几位,只是我们来这个书城工作的时候,偶遇的朋友。
如果我问他们:在本职工作之外,你们为什么还要做这些事?
估计,我得不到一个确切的答案。他们都只是在和张艺谋一样,经营一个丰沛的、元气淋漓的当下,而后等待未来的遴选。
正如作家余世存老师说的:“我们的职责是平整土地,而非焦虑时光。你做三四月的事,在八九月自有答案。”
这一部分,我们讲了两个故事,其实也就是两个词:“不跑”和“不停”。
每一个脚下有根,眼里有光的人都如此。
做好手头的事,等到新年自有答案。
08
做事的人
2023年到了。新年好。
先送大家一句话,从中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,这是哲学家赵汀阳讲的:“要拒绝名词的诱惑,不要试图去成为一个名词,无论多好听的名词,而要去成为一个动词。”
活成一个名词,无论是“权威”“泰斗”“总监”“领导”,我们都把自己封闭在一个标签里。
但活成一个动词,你就可以成为一组行动,你在讲课、在直播、在写作、在调研、在沟通、在选择。
刚才三个半小时的演讲,我们在做什么?
我们聊了22个故事。我们讲的不是道理,而是在做选择。
简单回顾一下:
第一部分,空间、时间与葡萄酒。在环境不完美的时候,学会一边保持希望,一边说老实话。
第二部分,改行、露营与“职业折旧率”。在做选择的时候,更加关注自己的内核,而不是拥有的标签。
第三部分,微雕、剧场与听诊器。在做事的时候,更关注自己能持续努力、无穷深化的要素。
第四部分,绿道、操场与“保链护土”。在远方和附近之间,更关注眼前人、身边事。
第五部分,麻雀、小店与“数字化勤奋”。在大和小之间,尊敬大树和鸿鹄,关切小草和燕雀。
第六部分,移形、换景与“作品意识”。把一切都看成画布、琴谱和舞台,有胆气把世界据为己有。
第七部分,舞蹈、emo与“内在节奏”。在跑步和舞蹈之间,偏向舒展一点,优美一点。
上面这些说的不是鸡汤和道理,它来自过去这一年,我自己真切的生命体验,也因此成为我接下来人生选择的指针。
我打算把自己放进去,把自己活成一个“动词”。
好多人问我,“罗胖60秒”结束了,接下来还会去做什么?
还是沿着我自己的使命往前走,为你做一个知识服务者,老师的召集人。
过去,得到App请到了很多好老师。但是这两年,我越来越意识到世界上不仅有庙堂当中的知识,还有很多正在发生的知识,它们藏在无数实干家的脑子里。
对,未来10年,我会走向那些正在做事的人。我会走到他们的身边,去问——
一家奶茶店,是怎么做到这个城市的第一名的?
一款新型的游戏,是怎么从设想变成产品的?
一个进口替代的科技创业项目,是怎么克服难题,变成现实的?
一座村庄的卖货直播突然爆火,是怎么做到的?
一个金牌销售团队,是怎么拿下一个大客户的?
我下一个10年的任务,就是去找到你,邀请你,把你变成作品。可能是直播,可能是一组文章和书,也可能是我的老本行,给你拍一部纪录片。但是无论如何,我一定会把它变成一个作品,如果要给这个作品起个名字的话,我想就是这么简单的两个字:《做事》。
再过10天,我就50了,该开始经营自己人生的下半场了。所以,我会在所有做的事情当中,再多加一个维度,就是看看能怎么帮到你。
所有做了一件让自己骄傲的事的人,觉得他人在自己的分享中能学到东西的人,请来联系我。
活成一个动词,大胆地去做事吧,勇敢地把这个世界据为己有,至于它的结果,曼德拉早已说过:
“我没有失败过。要么赢得胜利,要么学到东西。”